【2023青春三下乡】渡江突击队船工董玉发:耄耋之年心存党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和人民

发布人:檀经纬     发布日期:2023-07-20 编辑:布赫

“我非常开心现在还有人能够记得我,能够听我这个老人讲一讲我们的故事”。7月17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赴望江县“重走革命老路,探寻红色印记”回民村采访调研实践团队来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身边,听老人讲诉他的革命故事。

老人名叫董玉发,91岁,是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也是74年前参加渡江战役回民支前队唯一在世船工,虽已耄耋之年,身体依然十分硬朗,在近两个小时不间断的采访过程中,那双饱含泪光而坚毅的眼睛,那沙哑而有力的声音,深深感染着实践队员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时期的董老,不怕牺牲,一心想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长江沿线全线发动渡江战役。漳湖镇所处的长江江面相对较窄,容易抢渡,是解放军在望江县战役中的三个起渡点之一。那年,他才16岁,是回民村出了名的“好水性”。渡江战役准备阶段,基于共产党的好政策和旧社会的压迫,董玉发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回民村渡江突击队。“不管哪个朝代的部队,没有像共产党这样对老百姓真的好,这是一种感情,促使我们这些船工不怕牺牲,一定要把解放军渡过长江!”董老坚定地说到。

4月22日下午4点半,渡江战役全线打响,16岁的董玉发载着解放军横渡长江。在枪林弹雨中,董玉发的下巴被子弹擦过,鲜血浸湿了胸前的衣衫,董老没有半点退缩,坚持渡过长江天堑。“我们70多个船工都是一样想的,哪怕最后牺牲了只剩下一个人,我们也要坚持把解放军渡过长江”。最后,回民渡江突击队以最少的伤亡人数将解放军成功运送过江。

1272BF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新中国成立后的董老,挺身而出,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少数民族回民村的老党员,他为促进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老支书董老做了40多年,奉献了40多年。1950年,董玉发爷爷作为“村代表”,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带头进行土地改革。“打地主,分土地,我当时是第一个去的”爷爷骄傲地对实践队员们说。董老不仅打地主,也打土匪,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的安全着想,时时刻刻为民族团结进步建言献策。1961年以后,董老带着全村28户人家,开荒阔土,围湖造田,让村民们有田可种,有粮可食。

“农村房屋规划我搞了好几年,为了让村民们把房屋拆了重建,我第一个把我自己家拆了”,董老身先士卒,并通过建设“沿路小灯”的方法,慢慢吸引村民,一步步说服群众,把散落各处的回民村,建设成如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的雏形。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现在的回民“大道”,照拂的是星火齐聚后的回民村落,照亮的是温澜潮生的回民村民,光的背后,总有个身影熙熙闪过,是花白了头发的老人,是奉献了一生的董老。

心存党恩,寄望青年

“我是1954年入团,1958年入党” 讲起那段历史,老爷爷眼里满是自豪。“当时我这叫火线入党,我到现在还记得入党时的宣誓仪式,我真的非常自豪,70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两个小时是采访内容的全部,但不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对青年人寄望的全部。董玉发爷爷望向我们,眼神里充满希望,他盼望着用自己生命的余热点燃一片新生的草原,燃起熊熊希望之火。“有许多记者来采访过我,有许多领导都来看望我,说明党没有忘记我。你们一定要牢记,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董老眼含泪水,这位眼神坚定的老人,有着一种不服老的倔强。他为每一个来访者讲诉他那一辈的故事,用他的真诚感染着下一个赤诚之心。

夕阳下的余晖,依旧灿烂,董玉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想用自己生命最后的力量,将奉献之火传递给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