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春三下乡】双创训练营开展第三日培训活动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2-07-01 编辑:张津源

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当今时代,变革创新的潮流仍滚滚向前。“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开拓创新”总结为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凝练,也是对未来的要求与展望。推进“双创”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体现了学校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6月30日,安徽师范大学第七期创新创业训练营第三日活动如期进行并圆满完成。

头脑风暴,碰撞思维的浪花。“一日之计在于晨”,训练营同学于上午八点再一次在物电楼304开展“每日一交流”活动,安徽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吴长义老师莅临指导。在老师的带领下,此次活动突破了PPT展示的局限,选择采用现场黑板汇报的方式,给予学员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促使在场的同学们高速转动头脑,献智献策。张忠望同学首先上台,提出利用空调外机热风来发电和烘干的设想,获得了老师的首肯。赞赏的同时,大家也指出了空调外机有限的空间难以装备发电或烘干机的问题,张忠望同学表示会进一步思考,完善设想。

何玟同学根据想让每一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歌的需求大胆提出音乐笔画电子笔想法,其设计通过将笔画与音阶关联,让使用者能在书写的同时演奏歌曲。吴长义指出该设想有一定技术加持,可行性较大,同学们也大力支持,同组成员相约一起合作,力争实现该创意。

此次活动时间虽短,但共计有16位同学走上台前展示了自己的想法,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结束时大家都怅然若失。吴长义老师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决定于7月1日上午再次指导“每日一交流”活动。科学的大胆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创新风暴亦如是。师生们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汲取新知,掌握专利的密码。2022年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旨在庆祝由青年主导的创新和创造。知识产权与创新辅车相依,为此,训练营特邀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朱向冰老师给同学们讲授撰写专利的平台、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老师以自身为例,结合具体文件和相关数据简述了完成一篇专利发表的不易。一篇专利从产出到获批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其中的曲折不足为外人道也。老师指出,专利的名称有一定规范,清晰简洁是刚需。不仅如此,朱向冰老师展示了自己于2016年发表的专利文件,详细介绍了说明摘要、说明书、附图等的书写与要求。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知晓了发表专利的大致流程和撰写一份合格专利的方法,收获颇丰。

同学总结道:创新一个发明并不难,难的是怎么去证明你是第一名,你的作品是第一个。或许正因专利发表的困难,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能力与学科素养,学校鼓励创新创造,学生也应维护自己智慧的成果,证明自己的才能。

动手实践,熟练理论与实际。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常言道,口说千遍,不如登山指点。不在实践中感受,不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就无法成为现实,转化为物质载体。大学生发明创新协会学术部部长张智昱带领全体训练营同学在实训中心共同上机进行专利检索实操。首先,张智昱介绍了中国知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平台的使用,其次详细在专利检索方面进行教学。

同学们紧跟张智昱的步伐,一步一步完成了注册、登入、搜索、筛选、查看环节,熟知了专利检索流程。该教学十分必要,同学们准备发表自己的专利作品前要先在官方网站搜索是否已存在相似或一样的专利,避免出现重复、“撞衫”的尴尬,以便及时更新想法,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