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非遗文化,让乡村儿童触摸传统技艺温度,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学校”支教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南陵县家发镇文化站,开展“非遗传承润童心”主题活动。通过绘制京剧脸谱、手作非遗绣球、制作传统纸翻花,带领孩子们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在动手实践中传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京剧脸谱:油彩间绘就戏曲魂
活动开场,支教队员带着孩子们开启京剧脸谱创作之旅。队员先讲解脸谱知识:不同色彩象征不同人物性格,红色代表忠义,黑色寓意刚正…… 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 “一张脸谱藏百态” 的戏曲文化。当一个个色彩斑斓、神态各异的脸谱在手中诞生,孩子们兴奋地举起来展示:“看,我的脸谱活啦!” 支教队员趁热打铁,解析脸谱艺术与京剧文化的关联,让孩子们在绘画中,读懂戏曲里的善恶忠奸,叩响非遗文化第一扇门。

创意纸绣球:水色间晕染新童趣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当属创意纸绣球手作。支教队员备好水彩笔、纸巾、粘土等材料,先演示制作流程:用水彩笔在纸巾晕染色彩,待晾干剪成方块,借小木棍按压,将纸巾戳进粘土塑花瓣,再画流苏添细节,一步步解锁创意玩法。创作时,孩子们化身“小设计师”,大胆晕染纸巾,小心裁剪按压。粉色纸瓣在指尖绽放,多彩纸巾块层层堆叠,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彩梦幻、造型别致的纸绣球诞生。以现代材料演绎非遗灵感,让古老祝福借童趣手作延续,从色彩创意到文化传承,多视角的分享,带孩子们发现日常材料里的艺术可能,也让大家懂得,传统之美能在创新实践中焕新,拓宽美育探索视野。

传统纸翻花:折痕间演绎古艺变
紧接着的是纸翻花手工。支教队员拿出彩色卡纸,示范纸翻花制作:通过折叠、裁剪、拉伸,一张纸能变出多样造型。邀请孩子们动手尝试,大家跟着步骤折叠卡纸,轻轻一拉,纸花瞬间 “绽放” ,再一扯,又变换新形态。“太神奇啦,像变魔术!” 孩子们的惊呼,正是传统纸翻花 “一折一拉藏巧思” 的生动体现。队员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纸翻花在古代是民间玩具,如今是非遗技艺,让古老技艺借由趣味实践,在孩子们心中 “活” 起来,扎根传承种子。

此次创意非遗活动,深度锚定非遗传承内核,将壮族绣球等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手工创意深度融合。支教团队旨在以创新实践,激发孩子们对非遗传承的多元思考—— 让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老手艺人口中的故事,而是能在创意土壤中生根、开花的文化种子。支教团队以青春力量驱动非遗传承创新,用创意点亮乡村文化传承之路,助力非遗在新时代乡村土壤里,绽放更绚烂的时代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