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千方爱心学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综合文化站,开展“民族团结进课堂”主题科普活动。活动通过打铁花赏析、民族拼图竞赛、服饰绘画创作等丰富环节,引导乡村儿童在体验中感受中华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动手中增强对祖国、民族和团结的认同与热爱。
非遗打铁花:千年技艺点燃文化自信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通过投影设备播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的实景表演视频。当屏幕上迸发出1600℃铁水化作漫天金星的壮丽景象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叹。支教队员乔伟杰结合化学知识解释道:“当高温铁水被击向空中时,铁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剧烈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铁水发出耀眼光芒,我们就看到了这样壮观的景观了。”

打铁花起源于北宋,是工匠在冶炼过程中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教团队成员的讲解中,孩子们都充分了解了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认识到了这正是各民族工匠智慧交融的结晶。
拼图里的中国:童心绘就民族团结版图
“新疆有多大?”“海南省在哪里?”在拼图比赛环节,孩子们围坐在特制3D中国地图前,一边拼接各省板块,一边聆听支教团队成员讲解民族分布知识。这幅拼图不仅标注了各省区市的地理位置,还特别突出了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团队成员武雨一边指导孩子们拼图,一边讲解:“我国有56个民族,就像这幅拼图的每一块都不可或缺一样,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当台湾板块被四年级的陈思齐小心翼翼置于东南沿海时,团队成员在投影屏上打开实景地图:“台湾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珍宝岛,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孩子们的手指在地理版图上移动,心灵却在民族精神的图景里留下永恒印记。
彩笔绘霓裳:民族服饰中的文化密码
“民族服饰绘画”将活动推向高潮。支教团队分发环保颜料和绘画纸,指导孩子们参照投影屏上的各种民族传统服饰元素进行创作。孩子们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民族服饰。有的画了鲜艳的苗族银饰,有的描绘了飘逸的藏族服饰,还有的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小花帽。

据悉,“千方爱心学校”团队将持续在南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课堂,继续挖掘中华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为乡村教育注入科技之光与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