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团学组织、班级、团支部:
为积极响应学校关于组织开展第四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现决定在我院范围内举办第四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院级初赛。具体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逐梦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为核心主题,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重要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考察重要足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故事,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思政课有关章节或专题、《大学生思想热点面对面》涉及问题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钻研,形成教学设计,开展现场讲授展示。展示活动前后,鼓励我院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践场所拍摄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广泛参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9月19日前进行院级初赛线上评审
(二)参赛主体
全院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含直博生),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不超过6人,主讲人不超过2人。主讲人应为在校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含直博生)。
各团队可选配 1-2 名指导教师。(各团队联系自己所在班级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积极参与指导,共同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三)活动要求
1.参赛内容:请各团队围绕主题,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6门课程中的有关章节或专题进行讲课内容制作。
2.参赛形式及提交要求:
(1)赛道一:“讲台上的思政课”。主讲人录制现场授课视频,辅以PPT课件,时长不超过20分钟。提交参赛作品时需附PDF格式教案和课件。
(2)赛道二:“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实践场所拍摄讲授“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
上述两类参赛视频压缩至500M以内,请在片头部分标注展示课程题目以及团队成员等基本信息。音频要求发音清晰内容与视频画面同步,不抖动、不倾斜。
3.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求观点正确、表述规范、积极向上,教学设计要求逻辑清晰、构思精巧、富有特点。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好讲课章节、专题,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讲课前准备、讲课后总结;严把作品政治关、内容关、格调品位关。
三、作品报送及评审
1.材料报送:各班级于9月17日前自行组织班内初赛,其中“讲台上的思政课”限推荐1项参加初赛,“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2种作品至少推荐1项。请各班级于9月17日前将作品(教案、课件、视频),以及活动报名表、汇总表(附件1、附件2)等,以班级为单位发送至学生会工作人员邮箱:
赛道一:2424033759@qq.com
赛道二:3404962480@qq.com
其中每个作品单独一个文件夹且命名格式为:团队负责学生姓名+联系方式+课程简称+赛道类别+授课题目。
2.评审方式:院级初赛分两个赛道进行,对“讲台上的思政课”,邀请相关院领导、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评审专家,对参赛视频采取线上打分方式进行评审;对“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邀请院内相关评审专家进行视频线上评审,最终决出院级获奖团队。
3.奖项设置:院级初赛按特等奖10%、一等奖20%、二等奖30%、三等奖40%的比例设置奖项,特等奖团队将推送参加校级决赛。
4.学分设置:对于获奖的本科学生,按规定给予“第二课堂”学分认证,认证纳入A模块。以下各项分值只计最高分,不重复计算。具体分值如下: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本次活动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效的重要平台。鼓励参赛团队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与学校相关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经常性的课外专门讲课活动,融合开展相应的研究型学习和文化活动。将学生参与比赛和获奖情况,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等。
(二)创新内容,丰富形式。要围绕比赛课程中的有关章节或专题,结合党的创新理论重大主题和时事热点组织设计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围绕活动主题,深挖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特别是美好安徽发展成就融入教学展示内容。提倡学生组织团队开展讲课,在活动中通过制作视频广泛开展交流互动共享。各院级党组织和团队指导教师要严把讲课作品政治关、内容关、格调品味关,指导学生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视频号、B 站等新媒体广泛宣传讲课活动和优秀典型。
共青团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委员会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