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计划在行动】全院6人成功直博!解码物电学子的“科研加速度”!

发布人:李慧芳     发布日期:2025-07-02 编辑:李慧芳

在安徽师范大学2025届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3位优秀学子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宝贵资格,其中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有丁聪、陈健齐、丁婷、柴雨彤、彭泽彦丁子豪六位同学,占比近半!他们之中,有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理论物理新星,有攻克智能系统难题的电子工程先锋,也有在光电领域与体育赛场双线绽放的全面人才。他们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璀璨结晶,更是学院厚植沃土、精心育才的生动体现。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六位“直博生”,解码他们的成长密码,感受物电学子的“科研加速度”!

抉择与笃行:明晰目标,勇毅前行

直博之路,始于清醒的认知与坚定的选择。对于彭泽彦(推免至中科院微电子所)而言,直博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导师至关重要,”他分享道,“与目标导师深入交流近两小时,其培养方向与课题组氛围让我确信值得‘赌’上直博。”面对可能存在的“同龄人压力”,他始终保持清晰自我认知:“每个人追求不同。我期待用五年左右时间深耕项目、产出优质成果,真正提升技术水平和视野。”柴雨彤(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的直博决定同样源于理性与引力的结合。她坦言科研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魅力,而导师的鼓励则是关键契机。“左则文老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我,更在我迷茫时给予力量,让我看到科研的热情与方向感。”面对繁重学业与科研任务,时间管理是必修课。丁婷(推免至浙江大学)始终践行“目标导向”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模式,善用轻重缓急原则与时间折叠法,深知“时间管理本质是精力管理”,追求深度专注的心流状态。

挑战与突破:厚积薄发,淬炼成钢

科研探索之路充满挑战,他们在平衡、协作与攻坚中实现突破。陈健齐(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则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格致杯”教学技能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摘金夺银,并自主研发教学仪器获国家专利授权,更以本科生身份登上教育部教指委年会分享经验,创我校先河。彭泽彦在物理学术竞赛中从省二等奖到一等奖的跃升,正是模拟科研过程、不断积累与团队协作的成果。丁子豪(推免至南达科他州立大学,获全额奖学金)更是从竞赛“小白”蜕变为“竞赛先锋”,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顶级赛事中屡获国家级、国际级大奖。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40℃实验室完成上百次测试、编写数万行代码的经历,正是物电学子硬核实力的写照。

护航与传承:厚德重教,感恩前行

直博之路,离不开学院肥沃的土壤和师长温暖的护航。陈健齐受益于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实践平台,作为物理爱好者协会会长,她带领社团获评安徽省“活力社团”第一名,并积极投身科普志愿服务。柴雨彤特别提到学院“早进课题组、早入实验室”的培养机制,让她在本科阶段就能系统接受科研训练,明确研究方向。学院提供的自习环境、课程资源、导师指导以及同辈间的良性竞争,共同构成了助力其成长的优质生态。彭泽彦深受吕建平教授坚守科研十余载、周勇老师悉心指导其论文修改的“淬炼”经历所鼓舞,懂得了“超越功利的纯粹热忱”。丁聪(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表示辅导员总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关怀,尤其在对未来方向感到迷茫、未能明确目标时,老师和辅导员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们用真实的案例和恳切的建议,引导他深入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帮助他逐步明晰内心真正想要的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他才能在求学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6位直博生的涌现,是学院长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竞赛与科研训练、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成果彰显。学院将继续秉持“理实交融、德才兼备”的院训精神,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不懈奋斗!祝愿陈健齐、丁聪、丁婷、丁子豪、彭泽彦、柴雨彤六位同学在博士生涯中再创辉煌,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师大物电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