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优秀毕业生风采】彭泽彦:在命运峭壁上长成时代迎客松

发布人:李慧芳     发布日期:2025-05-14 编辑:李慧芳

彭泽彦,男,中共党员,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21级物理学(拔尖人才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先后荣获先后担任学生工作处学生助理,校学生会成员,班级组织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多次,获评安徽省“优秀团员”“安徽省2025届本科生品学兼优毕业生”“校优秀团员”,先后斩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10余项,2024年顺利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直博学习。彭泽彦的故事像一株从岩缝里长出的青松——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只有向光而生的韧性。这个从生活断崖上爬起的青年,用二十年时光在命运峭壁上刻出最动人的生命轨迹。

扎根,他从黄山裂岩中破出生命新芽

三岁时,彭泽彦的家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母亲不幸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父亲也因时常请假照顾母亲而被工厂辞退,家庭的经济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为了支撑家里基本开支,父亲白天在家附近打零工,照顾母亲的任务就落到了彭泽彦的身上。少年的彭泽彦始终紧攥着课本与药瓶,没有放弃过一丝希望。儿时课本满是发病母亲撕碎后拼接的痕迹,高中时期母亲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安置在校内一间狭小的房屋里。每天,他都要在母亲时而神神叨叨的言语中,努力静下心来学习,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和母亲的命运。每当母亲忘记吃药时,他都会耐心地催促,母亲的病历本常备在书包里,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高考的压力、生活的重担,让他几度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从未放弃,在低保金与助学金的接力托举下,彭泽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物理学拔尖班。

生长,他在风雨中挺起奋斗脊梁

大学生活对彭泽彦来说,既是人生旅程中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篇章。物理学的世界深邃而奥秘,那些错综复杂的公式、微妙难测的实验现象,时常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但彭泽彦并没有选择退缩,他把图书馆、实验室变成他第二个家,常常在图书馆里阅读物理经典书籍、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在教室里与同学们反复求证讨论。大二时,他便主动加入了学院的理论物理研究团队,面对不理解的实验原理,他反复尝试、不断失败,再尝试、再失败,每一次的挫败都让他更加坚定——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铸就最终的成功。就这样,他以卓越的研究才能和创新思维,逐步成为了课题组的核心力量。他主持的省级大创项目《基于新型数值计算方法的多体问题研究》逐步取得成果,论文也顺利通过了国际学术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s的初审。2022年在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安徽省赛、华东赛中取得优越成绩,助力团队首次通向决赛;2023年,他与团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获得本专业最高奖次。四年里,他专业课成绩稳居班级前列,连续三年荣获校一等奖学金及“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先后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2024年顺利推免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直博学习。

舒展,他在服务奉献中绽放青春绿茵

大学生活不仅让彭泽彦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的分量。疫情封校期间,作为学校学工助理积极参与“爱心被条”行动,他奔走于宿舍与后勤部门之间,最终为数百名后勤工作人员筹集到暖冬背条。暑期支教在偏远乡村期间,简陋的教室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了他,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他创新教学方法,用有限的资源点燃科学的火种。一次三棱镜实验中,因设备简陋,光斑模糊不清。他连夜研究改进方案,最终用手机闪光灯和废旧纸板制成简易装置,当七彩光谱跃然墙上时,孩子们欢呼雀跃,那一刻,他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

这些经历让彭泽彦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022年,入选校“青马工程·领航班”,培训期间,他系统学习党的理论,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优异成绩结业,2024年6月成功发展成为预备党员。身份的转变让他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作为班级组织委员,他策划“物理速递”“朋辈辅导”等活动,搭建互助平台;在科研中,他带领团队攻克“多体问题研究”课题,论文再国际期刊发表,项目成果获国家级奖项。

从背药少年到科研新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彭泽彦的成长轨迹始终与时代共振。他常说:“是社会、学校的护航温暖托举了我,我愿做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前路。”如今的他不忘初心,在学术高峰攀登的同时,持续参与公益宣讲,用自身经历激励困境学子。他的故事印证:真正的自强,不仅是战胜命运坎坷,更是在砥砺自我中成为照亮他人的火炬。